目前分類:牙周病治療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隨著大眾生活型態的變遷,我們對食物的要求也不只是好吃,更多時候要求的是便利性。然而便利性與美味的同時,你所吃的食物若選擇不慎,可能也一口一口地蠶食著你的健康!

每多吃10%的牙周病治療方式超加工食品 早死機率上升14%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定義,「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是指加工食品添加了許多防腐劑、乳化劑、黏著劑、加工助劑等食品添加物活動假牙,且常透過氫化、水解、再成型或通過烘烤、油炸等預處理方式製造,例如:炸薯條、人造奶油等。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食用「超加工」的食品可能與許多慢性疾病相關,卻少有針對超加工食品與死亡率之間直接關係的研究。然而,2019年2月11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出版的內科醫學期刊(AMA Internal Medicine)最新研究指出,食用過多的超加工食品與死亡風險可能呈現正相關。

為了解超加工食品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法國巴黎第13大學(Universite Paris 13)營養流行病學專家Laure Schnabel博士率領其營養流行病學研究小組及阿維森納醫院(Hopital Avicenne)公共衛生部門研究團隊在2009年5月11日至2017年12月15日期間進行了一項長達8年的調查,累積共44,551名平均年齡57歲、73%為女性的法國受試者參與調查。每位參與者每6個月除了必須提供24小時的膳食紀錄外,研究人員亦蒐集了包含基本身體健康檢查數據、生活方式、日常活動型態、社會統計相關的問卷調查資料。

想要控制牙周病的牙週治療,一定要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每天正確刷牙及使用牙線,以去除所有的牙菌斑。良好的個人口腔衛生是最重要的。牙菌斑是造成牙周病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每天仔細的刷牙,不讓牙菌斑堆積是戰勝牙病的必要條件。單純的牙齦炎,通常只要進行牙菌斑及結石清除的治療即可改善。經此牙週治療的步驟,牙齦會重新貼附牙齒表面,若能配合個人良好口腔衛生的維護,就會得到相當好的治療結果。嚴重的牙周病就可能需要進行牙週治療手術。手術的目的是要去除難以清除的深層結石及牙菌斑,以有效遏止疾病的惡化,利於牙周組織再生,或以美容手術重建牙齦形態方便病人牙周病治療清潔。如果還有希望的牙齒,可以試著採用GTR(引導組織再生)、GBR(引導齒槽骨再生)的術式來改善牙周的現象,但並非每顆牙齒都可以這樣做,如果判斷錯誤,把預後不佳的牙齒作這些術式,很可能只是浪費您的金錢和時間罷了,對您一點都沒有好處。

研究團隊在計算每位參與者的總體膳食攝取量與超加工食品的攝取量後,進一步發現,較常攝取超加工食品之族群,年齡較低且多為獨居,其收入、教育程度、日常身體活動水平也較低,BMI指數,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也較高。最重要的是,於研究期間共有602位受試者自然死亡,在排除掉其他影響因素(例如:抽菸等)後,研究團隊發現,若受試者比其他人每多吃10%的超加工食品,則早死機率亦會提高大約14%。但針對此結果,研究團隊也表示,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討超加工食品影響提高人們死亡風險的機制。

並非加工食品都有害 但仍需少吃超加工食品

雖然此研究結果讓人擔心食用加工食品的健康風險,但整體來說,並非市售包裝食品、調理食品或加工食品等都不能吃,因為食品加工技術和必要的添加物有時候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方式,研究的結論並不是建議消費者得要拒絕所有加工食品,而是需要加以注意食品加工的程度。美國癌症協會也建議,消費者應盡量食用最低限度之加工食品,並減少在家中烹煮食物時添加過多油脂、糖及鹽份,盡量以醋、檸檬汁、大蒜和香料取代高脂肪或高鈉的人工調味料,會是較好的飲食選擇。

牙周病是一門專業的學問,是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醫療人員、實驗室專家,用時間累積出的實證醫學,環宇的臨床牙醫師與時俱進、隨時更新最新的知識,使醫療團隊能提供精準的判斷,因為精準的評估不只能讓患者了解自身的情況,更能讓醫療端與患者端,對於治療方式與癒後恢復擁有更充分的信任感。牙周病治療醫師以高倍率放大鏡合併使用牙周專用器械,深入到牙齦發炎的底部,徹底清除牙齒表面與深部的牙結石,及被污染的齒質和發炎的肉芽組織,此過程稱為牙根整平術。牙根變光滑後,新的牙結石與牙菌斑較難堆積在牙根上,有時候亦可合併抗生素凝膠或噴砂除菌除垢,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間如果有不良填補物或需要根管治療的牙齒,也會一併在這個階段進行,目的是消除清潔死角與避免壞死的牙齒內神經組織影響牙周治療成效。

鄭長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班族吃飯時間短,牙周病治療方式一不小心吃太快,餐後胃開始脹氣感到不舒服?其實利用4個小技巧就能輕鬆地讓你擺脫疼痛的深淵,快點試試下列這些能緩解脹氣的方法吧!

1、稍稍起身走動:減輕胃負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走路了,透過地心引力引導食物向下,並促進腸胃蠕動,吃完飯後盡量不坐著,起身散步20分鐘能加速消化,防止胃灼熱,除此之外,還是避免肥胖的好方法。

2、喝水:若真的脹活動假牙氣,喝水就對啦!它可以維持消化系統暢通,防止便秘,當你吃過鹹時,喝水有助於沖淡體內的鈉含量,減輕腎臟負擔唷。

牙周病是在兒童很少發現,只有在青少年有時發現。然而,孩子還應該學會保持健康的牙齒和牙齦,防止牙周疾病在未來的重要性。孩子們應該刷牙,一天兩次,並學習如何使用牙線,如果孩子學習如何在幼年牙線,他們將更有可能使其一生的習慣。這兩個簡單的動作將有助於保護牙齒和牙齦牙周病。作為家長,你也應該知道牙周病的警告標誌,其中包括紅,腫,牙齦出血或口臭,這將不會消失。若您的小孩這些症狀,告訴你的牙科專業人士的時候了。這也是確保你的牙科專業知道你完整的家族歷史,遺傳學可以牙周疾病的早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牙周治療作用的一個好主意。

3、吃膳食纖維食物: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容易脹氣的人,在吃下肚之前,一定要特別注意兩個原則,一是從少量開始,慢慢地讓腸胃適應高纖維食物,二是多補充水分,主要是因為膳食纖維吸水力強,要有足夠的水分才能發揮功效,若水分不足則容易導致腸胃牙周病治療不適。

4、排毒飲食:前一晚大魚大肉,隔天的飲食就要特別注意,脂肪和各種食物需要一段長時間消化,因此需要依靠大量的蔬菜水果和穀物讓飲食均衡,幫助身體加速代謝。

水雷射的切牙齦手術,傳統的專業名稱上被稱做牙冠增長術, 近年以來成為較多飽受笑齦,微笑時會露出過多的牙齦困擾許多朋友的救贖,在越來越多的診所中宣稱有水雷射的設備以及牙齦微整型的技術以後, 也看見了一些成效上的缺點,做完以後牙齦上呈現尖尖的倒V的形狀,不美麗的外觀,甚至是一個月以後,長度再度長回覆蓋住牙齒,感覺回到了以前從來沒有接受過治療的情況。這牽涉到所謂的牙齒周圍生物體整體寬度上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齒槽骨一般是落在牙齦的底下平均3mm處,用以維持牙齦的穩定型態,當牙醫師為了幫助患者露出更多的牙齒而修減掉牙肉後,必須將底下的齒槽骨再次下修至牙齦以下3mm的地方,組織的增長才會更加的穩定,牙齦才會再度增長回來. 如果沒有把齒槽骨下修3mm而讓骨頭曝露在口腔的環境底下,除了感覺到疼痛外,牙肉的高度也會更加的增長回原先的高度,這是一種自然的保護方法及機制,因為常人的人體不會有裸露的骨頭直接接觸外面的空氣,這會有感染上的風險形成骨髓炎,而且會非常疼痛,所以口腔中的牙肉會自動長回3mm厚度去保護齒槽骨。

鄭長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吃苦當吃補,拚命做還被人嫌能力差?有時候,你認為的好,不代表全世界都覺得好。然而若忽略了能力好與抗壓力不同,就容易一步步把自己推向壓力陷阱。

先來看看你有沒有下列特質:

●超完美主義者

●在意外界評價

●責牙周病治療方式任感過強

●習慣壓抑不好的感受

●好強、怕輸

上述特質的人,多半容易忽略掉這些特質所帶來的影響。若特質適當地發揮,會產生一定的力量來解決問題。但若變本加厲,容易失去與現實生活的平衡,卻誤以為是自己能力不好,無形中承受很多壓力卻不自知。

對壓力事件的調適能力,俗稱抗壓力。這決定是否引發身心問題的關鍵,而非壓力事件本身。若能調適好,就能度過難關;調適不當,輕則自律神經失調,重則演變成身心疾病。

《心好累 抗壓力太強反而會生病》作者、微煦心靈診所院長陳嬿伊指出,臨床上觀察到,有上述特質的人,更容易身心失調。「這是因為沒有察覺自己置身壓力,卻不斷忍受,誤以為是能力好的表現。」要能避免落入壓力陷阱,她建議這樣做:

步驟一:先察覺自己已經壓力過度

意識到被影響是關鍵的第一步。陳嬿伊建議,試著思考為何不願放過自己,讓自己這麼累。很多人光這點就沒想到,從小到大都習慣如此,直到某天因為身心失調看診,醫師問是不是對自己要求比較高,才赫然發現原來這已經牙周病治療造成自己過度壓力。

根據統計,35歲以上的成年人,8成以上都有程度不一的牙周病,40歲以上,比例更高達9成,牙周病的症狀並不明顯,有些人甚至完全沒有自覺症狀。牙周病科醫師強調,牙周病患者沒有自覺症狀,並不代表從未出現過症狀,只是這些症狀很容易被患者所忽略,尤其是在牙周病初期,牙周病的症狀包括刷牙時牙齦會流血、牙齦紅腫或觸痛、牙齦萎縮、觸壓牙齦時,牙齒與牙齦間會流膿、牙齒鬆動或逐漸分開、對咬異位、部分假牙會因牙周病而難以裝戴,或是出現持續性口臭等。雖然牙周病會出現牙齦流血等症狀,但卻很容易被患者所忽略,很多牙周病患者出現症狀時,往往不以為意,即使流血或是自覺怪怪的,卻認為是正常的現象,誤以為是火氣大或是太累,認為只要喝點苦瓜汁、採取些涼補或多補眠即可,失去早期牙周治療的先機。牙齦發炎是牙周病的先期症狀,若置之不理,細菌會繼續往下侵犯骨頭,破壞齒槽骨,造成牙齒鬆動;若仍不予理會,牙齒還可能自行脫落。

步驟二:觀察別人怎麼做

有個案曾抱怨看不慣公司標準,陳嬿伊便反問他:「如果公司標準不OK,那要怎麼營運呢,畢竟公司開這麼久也都好好的,」對方才開始思考,可能問題出在自己無法融入,試著跟周遭環境步調一致,把自己放在當下去適應。

有時達到標準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反而是自己雞蛋裡挑骨頭。她舉例像黏病歷,有人會要做到非常工整,還用雙面膠取代膠水,避免紙張凹凸不平,覺得自己這樣做比別人用心。結果別人黏了10份,自己才黏2份,看似花了比其他人更多精力,效率卻不佳。

「我活動假牙會跟他分析,最終看的人其實感覺都一樣,病歷目地是看懂就好,做這麼多錦上添花,真的有需要嗎?」意識到原來最後結果都一樣,看清都差不多之後,才有機會試著放下自己心中那把尺。

步驟三:做個開心的平凡人

陳嬿伊說,對於這種特質的人,適度放鬆很重要,「有時稍微擺爛一下反而就沒事了!」但積極面是,要願意跟現實接軌,不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否則往往把重點擺錯,讓自己沉浸在不必要的壓力之中。

「過度負責會讓你變成超人,但其實你只是個平凡人,」陳嬿伊說,接受沒有完美的事實,才能擺脫包袱。

陳嬿伊指出,如果能自己看清並重新調整標準,就沒有大問題。如果覺得有困難,可以找市面上的相關書籍來看,有些人找到適合的書就會豁然開朗。但若還是做不到,就建議跟醫師聊聊評估,是否需要心理諮商協助。

自信美麗的笑容能帶給大家美好的印象,然而,笑起來暴露過多牙齦,或牙齦萎縮露出過長牙齒,則會影響美觀,甚至讓人缺乏自信,影響人際交往。到底讓顏值大打折扣的笑露牙齦成因是什麼?又該怎麼判斷牙齦是否健康?牙齦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是一層覆蓋齒槽骨的軟組織、纖維屏障,可以保護、抵擋細菌入侵齒槽骨。健康牙齦呈現粉紅色,堅硬而有彈性,若牙齦發炎則會紅腫、刷牙易出血,甚至因為與牙齒分離而形成囊袋,造成初期的牙周病,不可輕忽。從專業角度來看,微笑時應露出3/4的牙齒,暴露的牙齦需在2mm以內,當牙齦暴露大於5mm時,就會影響美觀,也就是臨床上所謂的「露齦笑(gummy smile)」。

鄭長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中62歲紀太太三年前健檢發現蛋白尿、腎功能不佳等症狀,因害怕洗腎,誤信友人喝水、多吃高蛋白食物即可改善說法,照著做後牙周病治療方式雙腳越來越腫,甚至連鞋子都穿不下,只得尋求腎臟科醫師協助,檢查後發現是末期腎臟病變,所幸按照醫師指示調整飲食與運動,奇蹟似擺脫洗腎命運。

腎臟科主任周哲毅指出,患者初次門診確診為慢性腎病第五期,也就是俗稱的「末期腎臟病變」,代表腎臟功能只剩不到15%,無法正常代謝及維持體液平衡,才會有水腫、食慾不振、營養不良、心衰竭、走路呼吸急促、意識障礙等症狀,最差結果恐怕得終生洗腎。

紀太太得知病情後十分鎮定,強調會全力配合醫師指示,因此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她規律服用降血壓藥,同時每天運動1-2小時,例如走路、游泳等,並接受低蛋白飲食,避免太鹹太油及油脂類食物,同牙周病治療時定期追蹤腎功能,就醫迄今仍無須洗腎,讓她開心直說:「早知道第一時間找醫生就對啦!」

超過八成的國人,患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細菌感染,會造成牙齒周圍組織發生病變,輕者會有口臭、牙齦發紅腫脹疼痛,甚至是刷牙流血等症狀,一般稱為牙齦炎。常見的慢性牙周病一般可分為牙齦炎和牙周炎,這兩種臨床症狀不盡相同的疾病,一般籠統合稱為牙周病,較嚴重的牙周炎會造成齒槽骨萎縮、牙齒搖動、甚至鬆脫的現象。細菌一旦經由發炎的牙齦進入血液,附著在受傷的心臟瓣膜或心內膜壁上,嚴重者甚至會造成細菌性心內膜炎,引發心臟疾病,實在不可不慎。細菌一旦經由發炎的牙齦進入血液,附著在受傷的心臟瓣膜或心內膜壁上,嚴重者甚至會造成細菌性心內膜炎,引發心臟疾病,實在不可不慎。除了口腔清潔不確實,牙周病也會透過唾液,經由飲食及家人的接觸而互相傳染,若想遠離牙周病的威脅,牙周治療除了養成良好的潔牙習慣,更必須定期每半年回診洗牙、檢查一次,讓主治醫師為您的口腔健康做好把關。

周哲毅強調,對腎臟功能不佳的患者來說,飲水過量會導致身體無法排出多餘水份,進而造成高血壓、水腫、心臟衰竭等問題,若累積於肺部,則會導致呼吸困難;另外,如因腎病患者如攝取活動假牙過量蛋白質,身體會將蛋白質代謝、轉化為含氮廢物,並由腎臟負責過濾,使得腎臟病加劇,反倒更提早面臨洗腎的結果。

周哲毅提醒,許多腎臟病病友擔心飲食不當,導致病情加重,反而對盤中飧興趣缺缺,長期下來可能造成營養不良,不利於病情,其實只要遵照醫師及營養師量身設計的菜單,病友仍能攝取優質蛋白質,享有正常人生。

牙周病是往往是悄悄發生,這意味著症狀,尤其是疼痛,都有可能不會出現,直到疾病的晚期才是感覺的到就已經太遲了。不過,你還是應該在尋找的症狀和體徵,其中包括:
1.紅腫或牙齦或食物放入口中產生疼痛
2.出血而刷牙,使用牙線,或進食時,某些食物
3.這正在消退或牙齒拉遠,造成牙齒牙齦看起來比以前更長
4.鬆動或分離的牙齒
5.你的牙齦和牙齒之間的膿
6.在你的口腔潰瘍
7.持續口臭
如果您發現任何這些症狀,一定要你的牙科醫生或牙周病並馬上進行牙周治療!

鄭長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3歲茹梅,從小就肩負照顧罹患巴金森氏症妹妹的責任,對於該疾病並不陌生。28歲時,她發現自己常感疲累,並有明顯腳抖問題,擔心增加家人負擔的她,獨自前往就醫,果然確診為「巴金森氏症」。茹梅罹病15年來,對親友、同事隱滿病情,她外表看似堅強,內心卻充滿恐懼,因此,目前在醫師與家人協助下,和妹妹並肩一同面對疾病,順利地與巴金森氏症和平共處。

因知名演員羅賓.威廉斯、米高.福克斯、方岑、拳王阿里、音樂大師李泰祥、抗議天王柯賜海、中山大學教授李良修等罹患「巴金森氏症」,引起眾人對於巴金森氏症的關注。

巴金森氏症非老年專利 近2成青年發病

過去,大家都認為巴金森氏病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事實上,它並非隨著年齡增長而牙周病治療好發,其好發年齡為58~60歲,也有40歲以下即發病的例子。目前,全台約有40,000名巴金森患者,罹病人數逐年增加。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全台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巴金森氏症,罹病人數僅次於失智症(精神病變疾病),儘管如此,巴金森氏症並非年長者專利,門診中近2成患者為年輕型巴金森氏症,近期最年輕的病例僅18歲。

「年輕型巴金森活動假牙」的發生多半與基因、家族遺傳有關。相較於年長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正值花樣年華的年輕型巴金森患者,更容易因不了解疾病而向外界隱藏疾病、獨自承受壓力。然而,只要及早發現疾病、按時回診治療,不論是年輕或年長的巴金森氏症患者都能有機會好好的與病共存。

輕忽症狀延誤就牙周病治療方式醫 恐加速巴金森氏症四失威脅

雖然大家對於巴金森氏症耳熟能詳,但實際了解疾病的人卻少之又少。根據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最新一份「巴金森氏症認知網路調查」發現,逾9成民眾不清楚巴金森氏症的初期症狀,大多對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的認識僅限於「抖」,因而導致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

牙周病越早治療越簡單,效果也越好。反之,若沒有及時治療,會引起口臭、牙齦腫痛、牙齒搖動等症狀。患者情況較為嚴重時,可能需要拔牙,不僅治療會更加繁複,過程也疼痛難耐,更可能導致齒槽骨繼續萎縮,造成後續假牙製造的困難,累積的治療費用將相當可觀。根據醫界統計,台灣成人約有90%患有牙周病。換句話說,國人牙周病普及程度僅次於蛀牙。依據近年來國內外牙醫界研究發現:經由循環系統的散佈,牙周病的細菌甚至會導致其他重大疾病,如心臟病(瓣膜病變)、心肌梗塞、呼吸道疾病、流產…等。因此,重視牙周病並及早診斷治療,潛在牙周病患者應請醫師做詳細診斷。初期的牙周治療可經由一般洗牙完成;但若為中、晚期的牙周病,則必須接受手術性的「翻瓣治療」或是非手術性的「雷射治療」。

吳瑞美指出,巴金森氏症若延誤治療,恐會加速失去行動(失能)、表達能力的速度,更也增加合併失智與憂鬱症(失心)的風險,患者可能陷入四失威脅。因此,徹底了解巴金森氏症,才能減少疾病所來帶來的危害。

據統計,高達7成民眾皆將巴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畫上等號。吳瑞美說,巴金森氏症與失智症雖然都屬於腦部神經性疾病,但「巴金森氏症的症狀是先以神經退化性、進行性動作障礙問題表現」。

不只是「抖」,巴金森氏症初期症狀可分為3種:單側手抖、行走緩慢小碎步、面具臉(臉面無表情)。其中,約3成患者早期症狀為走路步態不穩、行動緩慢,但多數患者均輕忽此問題,而延誤就醫。

及早發現、早期治療 與疾病和平共處

吳瑞美表示,巴金森氏症的腦部功能損傷不可逆,若無及早發現、治療,恐加速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也將讓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據統計,約2~3成患者罹病晚期會出現失智問題;更有43%患者會因疾病惡化而併發憂鬱症。

吳瑞美指出,現在已有多種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方式,會根據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患者千萬別認為一旦罹病後便無法控制,只能坐等生命逝去。

她提醒,切勿輕忽巴金森氏症初期症狀的徵兆,才是避免掉入巴金森氏症所帶來的「失去行動能力、失去表達能力、失去快樂、失智」四失威脅,並順利與巴金森氏症和平共處。

對於”牙周病”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聽說過,但是究竟牙周病是什麼樣的疾病,卻一無所知。簡單的說”牙周病”是牙齒周圍的組織發炎,並且受到破壞的疾病。那麼牙齒周圍的組織指的又是什麼呢?牙周組織包括了牙齦(牙肉)牙齦下的齒槽骨、牙齦最下方的牙骨質與牙跟之間的牙周膜。因此牙周病包括牙齦炎與牙周炎。由流行病學研究、動物實驗、以及臨床上的觀察,證明牙菌斑中的細菌是造成牙周病的元兇。所含的「牙菌斑」是指聚集在牙齒表面的細菌膜,口腔中原本就含有許多細菌,如果吃進去的食物黏附在牙齒上,沒有加以清除,便會提供細菌養分,並且使細菌容易在牙齒上面聚集、增生,而行成牙菌斑,如果牙菌斑堆積在牙齦與牙齒交界處,牙菌斑中的細菌,和它所產生的毒素、代謝物,會造成牙肉發炎,進而造成牙周炎。因此不好的口腔衛生與牙病有絕對關係。

鄭長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不一樣!攝影展讓生命發光

46歲的程健智身高只有123公分,體重43公斤,是台灣最矮的司機,大家都叫他百九(意指他身高190)。身為先天性成骨不全症關懷協會理事長的他,發現許多病友受健康因素影響,找工作四處碰壁、求職困難,程健智更感受到他還能當計程車司機的幸運。因此,舉辦攝影工作坊讓病友學習攝影一技之長,讓學員彼此間透過合作及學習攝影技能,不但能記錄生活點滴,更能透過學習及體悟生命,進而拍攝更多撼動人心的作品。

骨骼變形 日常生活行動不便

先天性成骨不全症,俗稱玻璃娃娃、瓷娃娃,每二萬至三萬人就有一名,屬於罕見疾病,智力通常為正常。症狀為易骨折、常合併藍色鞏膜、齒質形成不良、聽小骨硬化而造成漸進性失聰等。此疾病可由較輕微的骨質疏鬆到頻繁的骨折,甚至胎兒在子宮內即發生骨折或出生時即骨折,因此,骨骼易變形,造成肌胸和脊椎側彎,肢體的變形,日常生活中簡單的食衣住行都因骨骼的變形而造成生活及行動不便。

牙周病治療眾攝影視角 多了無限可能

先天性成骨不全症關懷協會於2018年7月、8月舉辦數位攝影工作坊,在兩個月課程中,邀請許豐明老師授課,帶領病友如何運用手機補捉畫面,留住當下的永恆故事。許豐明老師表示,這些弱勢的孩子確實在攝影時思考的角度和別人不一樣,也因為這些出眾的視角,讓學員在創作上多了無限的可能。

一旦發現自己刷牙時有血,都會擔心自己是否患上了牙周病。牙周病的成因主要是口腔衛生欠佳所引致活動假牙,患者的牙齦會發炎、腫脹、出血等,嚴重者更會牙齦萎縮,導致牙齒脫落。醫生一般會透過評估患者的牙槽骨、牙齦情况、生活習慣及是否患有慢性病等,來判斷牙周病的嚴重程度及發展速度。一般而言,輕微牙周病患者只需注意日常口腔衛生、定時洗牙便可逆轉,嚴重患者則或需要麻醉,接受深層牙周治療。若在判定牙周病的期數及發展速度後,輕微牙周病患者只需勤於注意口腔衛生,包括正確刷牙、使用牙線,定期洗牙,清走牙菌膜及牙石,減低細菌滋生的機會,牙周病便能逆轉,自行康復。不過,若牙周病發展至嚴重程度,患者需接受局部麻醉,讓牙醫作深層牙周治療,有需要更會為病人做牙周手術、牙槽骨再生治療,當牙周清潔乾淨,牙齦沒有發炎,便可判斷為穩定病情,之後只需定期覆診即可。

鼓勵病友接觸人群 人格成長更健全

本身罹患先天成骨不全症罕見疾病的程健智理事長,常鼓勵罕見疾病殘障人士,勇敢面對人生,不但當了理事長外,還結合社會資源幫助患者及家屬,尋找良好的醫療管道及社會資源,提供病友彼此交流、分享彼此的經驗,進一步讓這些孩子多接觸人群,幫助他們在人格成長上,不會有自卑、自閉的現象發生。

與眾不同 也能展翅高飛

程健智理事長說,罹患遺牙周病治療方式傳疾病孩子的家庭,不僅要面對孩子罹病的痛苦,還得忍受社會的壓力。所以,希望能為弱勢族群的朋友多盡一份心力,也希望能讓病友們能夠靠著自己的力量,勇敢的活下去。程健智作品「無法受限的靈魂」,在自己小小身軀的輪椅上,換個角度,這個世界我們有更廣闊的可能性。而其病友女兒程鈴月的作品「起飛」說出:也許我們的身形嬌小,也許我們體格與眾不同,但總有一天我們可以像鳥一樣展翅高飛。

能擁有美麗的笑容,讓不少人夢寐以求,同時也是自信及友善表現。當微笑或大笑露出過多牙齦,就是俗稱的「笑齦」(gummy smile),常使人下意識地以手遮嘴,或者憋住上嘴唇與人中,使肌肉受到抑制,造成「笑容卡卡」,間接影響患者自信。牙醫生表示,透過牙肉美容術(即牙冠增長)搭配陶瓷貼片療程,能有效去除增生、過於顯著的牙齦,增加牙齒長度、改善比例,之後在透過陶瓷貼片治療,重拾微笑。為了讓患者預見術後成果,在進行牙肉美容療程前,美學醫師會利用口內掃描與咬合記錄,參考牙齒、牙齦的比例與相對關係,並分析嘴唇微笑曲線及臉部外觀,和牙技師一同設計牙齒形態後,利用高透性美觀臨時材料,在口腔內進行實際模擬,讓患者體驗未來完美的笑容。透過試戴、溝通後,再以牙肉美容使牙齦與齒槽骨修正至符合美觀和生理型態,改善每顆牙齒寬長比,使牙齦線和嘴唇協調,術後牙齦須修復3至6個月,待狀況穩定之後,最後以全瓷貼片修復牙齒。

鄭長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