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吃苦當吃補,拚命做還被人嫌能力差?有時候,你認為的好,不代表全世界都覺得好。然而若忽略了能力好與抗壓力不同,就容易一步步把自己推向壓力陷阱。
先來看看你有沒有下列特質:
●超完美主義者
●在意外界評價
●責牙周病治療方式任感過強
●習慣壓抑不好的感受
●好強、怕輸
上述特質的人,多半容易忽略掉這些特質所帶來的影響。若特質適當地發揮,會產生一定的力量來解決問題。但若變本加厲,容易失去與現實生活的平衡,卻誤以為是自己能力不好,無形中承受很多壓力卻不自知。
對壓力事件的調適能力,俗稱抗壓力。這決定是否引發身心問題的關鍵,而非壓力事件本身。若能調適好,就能度過難關;調適不當,輕則自律神經失調,重則演變成身心疾病。
《心好累 抗壓力太強反而會生病》作者、微煦心靈診所院長陳嬿伊指出,臨床上觀察到,有上述特質的人,更容易身心失調。「這是因為沒有察覺自己置身壓力,卻不斷忍受,誤以為是能力好的表現。」要能避免落入壓力陷阱,她建議這樣做:
步驟一:先察覺自己已經壓力過度
意識到被影響是關鍵的第一步。陳嬿伊建議,試著思考為何不願放過自己,讓自己這麼累。很多人光這點就沒想到,從小到大都習慣如此,直到某天因為身心失調看診,醫師問是不是對自己要求比較高,才赫然發現原來這已經牙周病治療造成自己過度壓力。
根據統計,35歲以上的成年人,8成以上都有程度不一的牙周病,40歲以上,比例更高達9成,牙周病的症狀並不明顯,有些人甚至完全沒有自覺症狀。牙周病科醫師強調,牙周病患者沒有自覺症狀,並不代表從未出現過症狀,只是這些症狀很容易被患者所忽略,尤其是在牙周病初期,牙周病的症狀包括刷牙時牙齦會流血、牙齦紅腫或觸痛、牙齦萎縮、觸壓牙齦時,牙齒與牙齦間會流膿、牙齒鬆動或逐漸分開、對咬異位、部分假牙會因牙周病而難以裝戴,或是出現持續性口臭等。雖然牙周病會出現牙齦流血等症狀,但卻很容易被患者所忽略,很多牙周病患者出現症狀時,往往不以為意,即使流血或是自覺怪怪的,卻認為是正常的現象,誤以為是火氣大或是太累,認為只要喝點苦瓜汁、採取些涼補或多補眠即可,失去早期牙周治療的先機。牙齦發炎是牙周病的先期症狀,若置之不理,細菌會繼續往下侵犯骨頭,破壞齒槽骨,造成牙齒鬆動;若仍不予理會,牙齒還可能自行脫落。
步驟二:觀察別人怎麼做
有個案曾抱怨看不慣公司標準,陳嬿伊便反問他:「如果公司標準不OK,那要怎麼營運呢,畢竟公司開這麼久也都好好的,」對方才開始思考,可能問題出在自己無法融入,試著跟周遭環境步調一致,把自己放在當下去適應。
有時達到標準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反而是自己雞蛋裡挑骨頭。她舉例像黏病歷,有人會要做到非常工整,還用雙面膠取代膠水,避免紙張凹凸不平,覺得自己這樣做比別人用心。結果別人黏了10份,自己才黏2份,看似花了比其他人更多精力,效率卻不佳。
「我活動假牙會跟他分析,最終看的人其實感覺都一樣,病歷目地是看懂就好,做這麼多錦上添花,真的有需要嗎?」意識到原來最後結果都一樣,看清都差不多之後,才有機會試著放下自己心中那把尺。
步驟三:做個開心的平凡人
陳嬿伊說,對於這種特質的人,適度放鬆很重要,「有時稍微擺爛一下反而就沒事了!」但積極面是,要願意跟現實接軌,不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否則往往把重點擺錯,讓自己沉浸在不必要的壓力之中。
「過度負責會讓你變成超人,但其實你只是個平凡人,」陳嬿伊說,接受沒有完美的事實,才能擺脫包袱。
陳嬿伊指出,如果能自己看清並重新調整標準,就沒有大問題。如果覺得有困難,可以找市面上的相關書籍來看,有些人找到適合的書就會豁然開朗。但若還是做不到,就建議跟醫師聊聊評估,是否需要心理諮商協助。
自信美麗的笑容能帶給大家美好的印象,然而,笑起來暴露過多牙齦,或牙齦萎縮露出過長牙齒,則會影響美觀,甚至讓人缺乏自信,影響人際交往。到底讓顏值大打折扣的笑露牙齦成因是什麼?又該怎麼判斷牙齦是否健康?牙齦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是一層覆蓋齒槽骨的軟組織、纖維屏障,可以保護、抵擋細菌入侵齒槽骨。健康牙齦呈現粉紅色,堅硬而有彈性,若牙齦發炎則會紅腫、刷牙易出血,甚至因為與牙齒分離而形成囊袋,造成初期的牙周病,不可輕忽。從專業角度來看,微笑時應露出3/4的牙齒,暴露的牙齦需在2mm以內,當牙齦暴露大於5mm時,就會影響美觀,也就是臨床上所謂的「露齦笑(gummy smile)」。